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浑厚华滋 · 程大利

2015-08-15 09:17:10

从黄宾虹的作品看笔墨艺术的境界

程大利



黄宾虹谢世60年,

很长一段时间寂寞无声。

“曲高和寡”是文艺现象。

历史上许多大师在世时是孤独的。

 

 

 

可染先生生前曾云:“在中国画史上,笔和墨都好的画家是不多的。300年来,若论笔墨,黄宾虹是最好的一家,再过300年,他的地位会更高”。

 

黄宾虹的“创造”是什么呢?综观他一生的艺术经历,脉络已很清晰。

和一般画家不同的是,黄宾虹先是一位革命者,黄社成员,反封建专制,继而成为有独立人格的公共知识分子,有人认为他是把学问做在创作之前的所谓“学者型”画家,他自称“学人”。他把绘画与民族文化的兴亡联系起来,成为有担当意识和文化理想的艺术家,这一点很超前。他有自己一整套的画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以书入画的用笔观


黄宾虹《画法要旨》结语中说“董其昌墨法,多作兼皴带染,已非宋元名人之旧”。他虽崇敬董其昌笔精墨妙的艺术,但对董氏强调柔劲而“兼皴带染”的笔法是有不同看法的。

黄宾虹强调的笔笔分明,已与董其昌对五代北宋的理解拉开了距离,而他的“道咸画学中兴”理论更是对用笔的强调。强调的是骨骼而不是筋肉。

黄宾虹对朴学考据及与之相关的金石碑学的继承以及他对文字学的研究,使他对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有极为深刻的领悟。

 


宾虹幼年请教倪翁画法,乃曰: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积点成线一波三折,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山坠石,撇如路断犀象……,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已有此形象总结,强调了用笔的力度之美。黄宾虹称此为力学,运用到书画实践中,成为用笔“内美”的基础。黄宾虹创立了有勾有勒的“太极笔法”,这是黄宾虹画学的核心。他自己总结说“太极图是书画秘诀”。尤其是他的用点是集前人之大成的创造,他说:“虽一小点,运以全身之力,绝不放松”。他强调“万毫齐力”用于“点”上,并称之为“打”点。所谓黄的画绝不浮薄。



用线,他提出“平、圆、留、重、变”五笔法。

平——如锥画沙。力蕴于中不露于外,一波三折皆含于内。

圆——如折钗股。圆转如意不生圭角,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留——如屋漏痕。积点成线,凝重而迟涩。

重——如万岁枯藤。如高山坠石——力能扛鼎。

变——变而化,虚实相生。前四法为实,“变”为虚,求离合之法,也是前四者的综合之用。他一生在“变”字上用足了智慧,才有了气象万千的作品。

 

黄宾虹坚实广博的书法和金石学背景,使他认定作为“金石画家”第一人的程邃(明末金石家、书画家),其渴笔,焦墨算是“金石书法入画”以至“金石味”的范式,对髡残的“粗头乱服”的标举也是以“内美”为求的用笔的楷模。黄宾虹在“临古画稿”中,时时揣度进取的,应该是黄公望以来画法用笔中融入金石意味,并且要加强或拓展它的绘画性及“入繁出简”的实践。而他的勾勒的理论是黄宾虹在前人基础上用笔的独特创造。他说:“向右行者为勾,向左行者为勒。”还说“上勾下勒,此从云雷纹及玉器中悟得,写字作画都是一理”,这种辩证统一的用笔方法是黄宾虹对笔墨实践的重要贡献。

 

 

 

二、雅操内存 千变万化的用墨观

 

黄宾虹的三不朽理论有“用墨不朽”一条。

他的“夜山”、“雨山”既是总结前人又是亲炙自然的创造。他的“雨淋墙头月移壁”朦胧含蓄之美和“山黑围铁城”的黑、厚、浓、重的的墨法是前无古人的。

 

他提出“浓、淡、破、泼、渍、焦、宿”七法。而这七法所归的运用是层层积墨,他的积墨通透、浑厚、明亮,后人总结为“浑厚华滋”。他的“实处易,虚处难”六字诀在用墨中体现尤甚,他的节奏、间隙、乃至行笔速度,都在墨色的变化中呈现出来,笔无妄下、气息贯通、层层积染,千变万化,他把墨法拓展到了极致。
 

尤其在浓墨,宿墨、焦墨、渍墨诸法的研究上都较古人有了长足进展和重要突破。黄宾虹说:“古法用墨,作画当如作书。笔酣墨饱,庶可淋漓尽致”;“以重墨饱笔浸水而出之,中有笔痕而外有墨晕”便是黄宾虹对渍墨法的界定。积墨法指作画时“用墨浓淡干湿并施,待干后,层层追加,直至完成,笔墨多有交叉,重叠处,感觉浑厚华滋”。

 

在黄宾虹看来用墨即是用笔。因为他极喜笔写,无论淡墨乃至颜色均“写”出。他说:“墨色繁复,即一点之中,下笔时内含转折之势,故画之华滋,从笔中而出。”笔笔见笔,笔笔是笔也是黄宾虹用墨的特色,故而他的画极为耐看、耐品。

他反对涂、擦、抹,无论何墨均中锋出之。

 

为什么如此,力量感、沉重感、稳定感,均体现在变化的点线中。

 

 

三、浑厚华滋 含蓄蕴藉的“内美”观
 

 


“画求内美,不务外观”、“画中内美,非常人所能见”,“内美”是一种境界,通过笔墨完成的“境”内美的追求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一致。内美不是靓美,不是巧媚,不是毕肖,不是艳丽,它可能是平朴,甚至是“粗头乱服”,但它神韵内存,能久读不厌。内美的作品重藏不重露、重隐不重显、重内敛而不事张扬。又见力、见情、见趣、见境。
 

黄宾虹一生都在“变法”,都在追求,都在“实验”之中。黄宾虹常谈及恽寿平的梦想——“虚空粉碎如水上漂”,可见突破所谓“理法”的束缚永远是大艺术家的动力。艺术家总在追求着“把自己忘掉”的境界,不要说重复前人,就是重复自己也难以容忍。黄宾虹晚年从80岁到90岁曾画过《青城坐雨图》、《雨山图》能明显看到不同追求,笔法渐进,消化了古法的随意而为,满纸烟雨不辨物,放笔直写胸中情,尤其到人生的最后两年,画家完全自由,自然与“我”融成一体,工破“法”而法又在其中,真是忘了“格法”,忘了经验(自我),迹化而神通的自然的精魂。至此,东西方打通了。我的西方画家朋友也被深深地打动,忘情于宾老的笔墨间。化合无迹,不明物象,完全做到了恽南田没有完成的“虚空粉碎”境界。


 

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我们看到了集古人大成的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成就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峰巅。王鲁湘总结为“他以豪杰之气、学人之志、史家之眼、哲人之思、文人之慧、书家之笔,还有寿者之时,像求道那样循序渐进完成着他的艺术使命……,他的绘画步入了一个历史的制高点,就其所达到的境界而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不见来者”不宜作为结论,但黄宾虹创立的艺术高峰无疑是20世纪以来最为辉煌的。既可以毫无愧色对西对历代诸贤,也可以“让我们伸出双臂,与任何来者握手”(黄宾虹演讲《国画之民学》)足以立身于现代世界艺术之林。

艺术家介绍

 


程大利,1945年出生,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程大利访问学者工作室导师,同时兼任荣宝斋画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凤凰岭书院等处程大利工作室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程大利在江苏工作期间曾担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