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杨中良 — 做自己,画自己

2015-10-22 14:56:21
艺术家简介



杨中良

1972年生,山东蓬莱人。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元社社员,荣宝斋《艺术品》杂志主编。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多家专业报刊以及电视有专题介绍。著有《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流派印卷》《艺概丛书•杨中良》《卧游溪山》等。发表文章共计五十余万字。

 

澄斋画语(节选)

── 杨中良

《大江东去》 46cm×34cm

每个时期有价值的艺术品要代表这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艺术品归根结底还是精神产品,能打动人,陶冶人,给人以深刻思考的作品应该是好作品。当然,作品的技法层面也不能忽视,不同时代的作品其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且丰富多彩。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形式已经具备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

 

对于我来说,画画本来就是一种游戏,娱己娱人。如果能在游戏的过程中,给人一些美的陶醉和情感上的抚慰,算是余外的收获。我相信“天才说”,相信有天才的存在。因为我见到有些人画了一辈子也枉然。技法是初级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人说画到最后还要看学问。我觉得学问之后还要看人,你要清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人性的本质是否适合去艺术。做人感化不了别人,为艺也难。画到最后,其实就是在画自己

 

书生意气云林风

——中良的人情画意 李学明

 


《清吟图》 35cmx35cm 杨中良

我与中良是将近三十年的朋友。 他为人潇洒干练,仗义疏财,喜欢成人之美,与之交往,如沐春风,如品佳茗,似饮陈年老酒,越品越香。 中良好雅洁,生活起居很是讲究。他的讲究,他的雅洁,他的飘逸出尘似有倪夫子遗风。画室总是窗明几净,凡是熟客都有专用的茶杯,装杯子的桐木盒上有饮者的亲笔签名,让人即亲近又温暖。记得张培元先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句“欲知风雅事,且问杨中良”,此言不虚。 中良的山水画,不是古人的,不是现实的,是他心田里生发出来的丘壑。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片松荫、一丛新篁、一轮明月,都是他心里的,是理想化的,因此也是诗意的。所以它清幽、洁静,无半点红尘的侵扰,无半点人间烟火气。 中良山水构图大胆出奇,出人意外,他没有复杂的布陈,往往数棵古松、一块丑石、几间茅庐,他把它营造得有情、有意、有趣。咫尺之间繁到极致简到极致。这种大胆的取舍与营造根源自于他胸中那万千丘壑和万卷诗书。 中良山水画中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极为生动传神,或读书,或高卧,或行吟,为画面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想见当年金陵傅抱石亦有此手段。 中良的山水画极讲究用笔。他用笔狠,和着一种苍辣篆籀之气,放胆直取,有一种极强冲击力。看他的用笔,可以想象着他作画时的状态,这种用笔的自信是他多年来对书法和治印的实践与感悟,这种用笔,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又不失典雅和内敛的高致,实在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境界。 格调是天生的,福报是几世修来的。中良当是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了。


 

略说中良

──李文亮
 


《春雪漫天》 46cm×34 cm 杨中良

中良的通透与干练,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 大凡了解中良的人都知道,他天资过人,遇繁化简,处事有章有度;他恭敬师辈,厚道朋友,为人有礼有节;他热爱生活,虔诚艺术,聪慧善学,又能触类旁通。他的全面,在我所接触的朋友中真是不多见的。中良很忙,写字、画画、刻印、作文、编书、策展……这诸多繁杂,他每每处理的妥妥当当。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中良以一当十的超人能力,常常令我叹服。 中良长期钻研书法篆刻,近年又用心山水花鸟创作。书、画虽说同宗同源,但终究还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少人在其转换中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与生涩,而中良的转换却是径直与顺畅的,这得益于他在长期鉴藏中所积蓄的审美修养。自古以来,山水画妙在造境。中良画山水,上手便得其中奥谛,于造化中淘洗出自己最灵光的景致铺排于画面,最是点睛之处,颇见妙心。所作山水,往往奇绝,不落俗套,从中不难窥见他对宋人山水的深刻体悟。 中良的画独具个人风采。他着眼大处、不计末节、刀劈斧砍、放笔直取,好有英雄气概。如此痛快淋漓的率性与矫健,无不体现他的真性情。自性圆融,诸法兼善的中良,以阔绰、磊落,刚健、放达,清逸、透脱的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拿捏了人画合一的分寸。“画如其人”,此话当真。 艺术的一生,正是完满人的一生,每个过往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愿与中良携手共勉。


 

平淡中的真意

──读杨中良的山水画 马啸


《柳塘访友》 46cm×34cm 杨中良

要看清杨中良画的样貌并不是一件费劲的事,因为他的作品没有复杂的结构、花样翻新的笔法、眼花缭乱的形态,甚至连色彩也没有。但要真正读懂这样的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作者似乎总是用着一支温和的毛笔,用淡淡的墨,不紧不慢地画着没有多少变化的中锋线条。一截粗杆、几缕枝条,几簇新篁,一间瓦舍,两三雅士或渔樵,这便是杨中良绘画的基本样式。面对这样的样式,你极可能被误导,以为那里只有简单与平淡。然而,杨中良的不同凡响也正是于此——他以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化之功、书法之力,将笔墨与形式中的繁复、变化、运动与多彩一一扬弃或还原,最终以如此简约、洗练、纯净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看似简单的画图中,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体验。换句话说,杨中良以简约到几近极致的笔墨,构筑出自己的诗意空间。 活在繁华、喧嚣的当下,“简”与“淡”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也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以杨中良的实力,他完全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但他选择了“退”。我无法肯定,在这种退却之中,他是否更加看清了他人。但无疑地,此种退却,给他自己的留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他可以更为自由呼吸。同时,也让他看到了更多的风景。就像他的笔墨,用到极淡、极纯净时,所有的丰富层次都能显现。 铅华洗尽,真意自现。


 

简妙之境

── 许宏泉


清读 》 24cmx22cm 杨中良

杨中良的画总会给你一种很直接的感受,痛快利落,一如他磊落畅快的性格。如其《杏花天》,构图奇,立意新,线条爽,全然胸中丘壑。又如《柳亭》,盎然春意,仿佛草窗词中之境,亭中高士,惬意适然,可谓画家心灵之外化。 昔新安画家,崇尚简笔,简笔而不简景,是简之妙,简中自有深意也。中良以简意出之,简劲、简练,简中求邃密,正正“以一当十”,“计白当黑”美学之体现。我曾在“关注•短评”中称之:中良山水,善取自然小景,布局往往有奇趣。出笔劲爽,苍润古拙,颇有几分铁斋外史之意,而点染沉着则借虹庐之助,故小中亦见苍茫之趣也。 以小胜大,以少胜多,是中良迥异时流的审美品格。今人多以“巨制”和“繁密”制作为能事,所谓“雅逸”、“空灵”、“清远”、“平淡”已渐远去,张显技法,炫其“工夫”,或一味模山状水,已成为当今山水画创作之主流。中良有意追求简约,体悟“心源”,虽平淡无奇而颇有超然象外之趣。


 

中良和他的意境

 

──刘墨


《临泉抚琴图》 35cmx35cm 杨中良

 

每一回进到宝续堂的屋子里,都可以看到他的墙上有新的物件,如果是中秋时节,就会有齐白石画的菊酒,而冬天,则是梅花。春天,自然是梅花或水仙,有时也是牡丹,水灵灵的,不带一丝的俗气。我也喜欢他摆在案头的各式各样的水盂,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勺子,都让人喜悦,爱不释手。有些字画是旧的,却不见任何的霉斑,一切都仿佛是新的,气韵生动,却承载了岁月的风神。

 

每一回从朱雀门的宝续堂出来,口颊间都会留有淡淡的茶香,如果仔细嗅嗅衣襟,应该还有墨香。花草扶疏间,也仿佛有山林间气。杨中良就应是住在这样的地方,在那里写字,画画,刻印,以及与朋友们说笑。见他的画,先是花鸟,然后是山水。花鸟也带着春天的气息,枝掀叶举间,带着自家的情怀;至于他的山水,我更喜欢了,与时下相反,他不是不能画大画,而是不非画大画不可,所以小小的篇幅,一山一水,一叶扁舟,或一棵松树,或一钩新月,有时高士也伴着鹤,萧散历落,着意简淡,溢着满纸的清逸。古人说:“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具足;会心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中良的画,正有此感。

其何以故?因为他呈现的不是自然的山水,而是生命的清欢,所以充满意境,敷陈着自我内在的生命感受。

 

识得中良

──汪为新


《 青山策步》 46cmx34cm 杨中良

 

我与中良相识源于《中国书画》,初窃以为中良编辑以外只专心于书法与篆刻:有合于古人之法者,其间恬淡冲和,必畅为引申。后阅读中良绘画,方知其以先贤为楷则,广征博洽道释二家外,宫室、山水、花鸟无所不作,虽无跋扈张扬之外力,却有沉著痛快之精能,偶于筋节显露之际,笔墨淋漓。古人所谓“秋水苍葭,望伊人而宛在;平林远岫,托逸兴而悠然。”故得古人文气者,往往借此以发其灵性,或形诸歌咏,或宣之为形相,“文气”之纵可为狂逸,收则为细谨;中良资学过人却平易谦和,显然彪形之外而内蕴细谨。

 

昔沈芥舟有谓“幽人逸士卷轴琴剑”,中良书房是否有琴剑抑或卷轴我不得知,大凡逸气者但可入得品质,我也见过中良文辞,或紫芝之咏,或林泉之志。烟霞之侣,颇能浸润乎诗书;梦寐在焉,方冀陶淑乎风雅! 中良性格亦若用笔之道,去罢软而尚挺拔,弃钝滞而贵轻隽;绝浮滑而致沉郁,离俗史而亲风雅。

 

衡恪先生云: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中良之为人,以人感人,举事则进退有度,倘若以精神相应者辉映,即便俗目之欣未能,然必为识者所赏。

 

干净的中良

──金心明


停云观瀑》46cm×34cm 杨中良

 

中良比我小两岁,算同龄人。都画画,写字,算同道中人。只是他的路子更宽,山水,花鸟,写字,刻印,编书,交友,样样都很出色,一副很充实的样子。我在南方,他在北京,匆匆见过几次面,不算熟稔。每见其作,时时窥究,总会生出一些相惜的感受。

 

看中良的画,无论是巨崖松林还是秋水柳丝,无论是春兰细雨还是枯藤寒鸟,都能用他或简或繁的笔触,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什么题材都画,什么手法都用。很多时候我都搞不明白他的专攻,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交流画画方面具体的事。我自己心里纠结的一些问题,有时会在他笔线的舒展氤氲之间,迎刃而解。这是中良画的魅力:信手拈来,不经意间,妙造自然。

 

似乎有一种品质,贯穿着中良在做的这些事。或许,笔性也好,气质也好,修养也好,对于他来说,都是些生而知之的事。也或许,追求也好,理想也好,愿望也好,对于他现在的艺术状态来说,都是些看似存在,而又不能确指的东西。在这越来越大众化和娱乐化的时代环境里,透过纷繁和喧嚣,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吗?我问自己。细细地体悟山水草木,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生老病死。韶光,岁月,影子,声音,流淌的,是笔下的墨痕,氤氲化开,一片涟漪。我在中良的画中,书中,印中,感触到一丝丝的暖意,安祥的,静谧的,不消细说的坦然和幽闲。

其实,这篇小文没有名字,可但凡算是文章的东西都得有个题目,于是,我想到了“干净”两个字。这是我对中良的人、书、画、印,整体的一个印象,权冠作名。

 

 

作品欣赏

 


《登高临远》 46cm×34cm




《山水清音》 46cm×34cm



《雨过荷塘》 46cm×34cm



《松荫清吟》46cm×34cm



《峡江放舟》46cm×3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