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刘彦湖「印证」现场

2015-11-04 09:27:25



2015年11月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协办,银座美术馆承办的“印证:刘彦湖陶印展”在中国美术馆4号厅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刘彦湖教授倾六年心力所创作的陶印新作的首度集中亮相。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此次展览学术主持,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为策展人。

 

 

 


 

开幕式现场

 


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先生主持开幕式

 


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致辞

 

范迪安院长在开幕致辞中对刘彦湖“陶印篆刻”的艺术内涵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刘彦湖教授的陶印艺术内涵和外延兼备,印文具有明显的篆体风格,印章载体选用黑陶反映出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想,深厚的刀痕展现出刀法的突破,其篆刻内容、篆体风格、陶印材质和拓印方式四个层面皆独具特色。他表示,举办以陶印篆刻为专题的展览,既向大众展示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从学术角度深入发掘篆刻这一命题。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表示,刘彦湖教授注重学术研究与突破创新,展览的呈现方式实现了作品与当代空间的结合。

 

银座美术馆馆长田俊女士致词

 

篆刻艺术家石开先生致辞

 

篆刻艺术家石开分析刘彦湖教授的陶印,从黑陶材质、大体量、直刀深刻、篆字结体等方面皆不同于中国传统印章,具有“清、奇、古、厚、时、巧”的个人特点。

 


主角刘彦湖先生致辞

 

粉丝云集

 

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

 


 

拥挤的展厅





 


 


 

 

 

 


 

学术研讨会

按发言顺序排列

 

刘彦湖|张公者|范迪安|石开


研讨会现场

 

 

开幕当日,中国美术馆围绕展览举办学术研讨会,就“当代篆刻与公共视觉艺术”、“当代篆刻的现实困境及未来可能”、“篆刻媒材、技法的拓展及出新”、“古文字、古玺印研究的新进展与当代篆刻创作”、“古典作品与文人流派篆刻”五个议题展开讨论。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张公者先生主持研讨会

 

范迪安院长首先发言

 

著名艺术史学者尹吉男先生发言

 

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发言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石开先生发言

 


著名书法篆刻家徐正濂先生发言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曾翔先生发言

 

著名书法家沃兴华先生发言

 

著名书法家、美术家阎秉会先生发言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先生发言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先生发言

 

(部分发言人)

 

 


 

 

学术评论

 

从本质上说,印章的价值和份量正在于“印迹”——印证历史,知鉴来人,方寸心印,托迹金石。始于去伪存真,衍为印信符节,至于文章华彩,应合心迹心象。因此,在刘彦湖那里,“印迹”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命题,他的篆刻实践与印学研究也由此充满怀想和憧憬。他迷恋于此,沉浸于此,由此生发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范迪安《安敞庐印集•前言》

节选

 

 

对于篆刻的知与行,刘彦湖都具有独到心印。自从文人流派篆刻兴起以来便通行不悖的许多视角、观念和形式趣味,在他那里往往会被质疑、修正或解构,而数千年篆刻文脉中被遮蔽或忽视的种种事象,例如宇宙观念、良工匠心、笔随刀运、金石迭变、疆理分会之类,则成了他寻本溯源和重开生面的价值依凭。视篆刻为一门自足艺术并进而赋予其继承创新崇高使命的时代语境,与其说不可避免地作用于他的创作实践取向,毋宁说更多地推动着他去深化篆刻之所以成为篆刻的内源性追问。也许,正是这些独到心印,以及对这些独到心印的反复磨砺,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话语方式和创作风格,在不同程度地被文人化、艺术化、当代化的显意识表诉中,始终不泯初衷,始终葆有篆刻问世以来自发自为的最本真的那份“用”与“朴”。

 

——卢甫圣《安敞庐印集序》

节选

 

刘彦湖的书法以古器物铭、石鼓文、晋唐古碑篆额为根基,不蹈帖学、碑学之窠臼而自成一家。初看之下,现代观看经验为其表达策略,细心剖析后,从其文辞酝酿、点画出入、布势行气,字形裹束等中可见,他是当代颇为“另类”的书法家,堪称“史学书法家”:通文辞,可以触景生情,通六书,可以从容结字,通书体,可以自由布势,三者集于一身,折射出中国金石学史脉与现代艺术创意之光。

 

——曹意强《论刘彦湖》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