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读马刚的山水画

2015-12-30 14:16:50

 


马刚,1962年出生于甘肃酒泉。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院贾又福工作室研究生班。现为甘肃省政协常委、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贾又福山水画创造高研班助教。出版合集20余部,个人专著5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文化机构收藏。
 
 
 
写意,自我对世界的表达

——读马刚的山水画

徐恩存

 

今天的中国画现状,已经全然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了,不管同意与否,今天中国画的总体态势是在渐进中沉积与递增中展现出新锐气与创造活力的,其动态表现、现代意识、笔墨嬗变,乃至意蕴表达、境界营造等等,都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取向;因为,当代中国画更注重的是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个性化表达,当然,贯穿始终的是——不变的写意精神与抒写心性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互相融入,即“物我两忘”的意象之美为基本特征。

 


重要的是,当代中国画家在艺术的觉醒中,让自己的艺术更纯粹与更本质化,作品中突出了颇具当代气息的关注点——让精神在自由中得到表现,让艺术更富于人文气息,让写意成为中国画的本质形态。

 

马刚的山水画,意象特点十分鲜明,山水符号与笔墨秩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给以恰切却不经意的表现;而且,点、线、墨、色在极富运动感中形成节奏、韵律,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一派笔墨松散、灵动与疏朗、率性之中,结构出一幅幅沧桑与悲凉、厚重与生滞的西北山水图景,传达出令人悸动的浑然苍茫之感,它表明了画家对西北自然景观的观察之敏锐和体验之深切。

 

细读作品,不难发现,马刚以松动的笔法、墨法与水法,以不经意的点、染、皴、擦与勾、勒、斫、厾,在虚实、疏密、松紧、浓淡与干湿中营造他心中的感觉世界。作品中的一切意象,都是一种感觉与印象的结果,而不是再现、塑造与刻划的结果;它表明了画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理念——从造化中延伸出精神结晶,从传统中延伸出现代观念,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诠释出多样性、丰富性与广阔前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马刚的山水画首先是非经验的,他把目光聚焦在对广阔生存空间的注视,醉心于对西北山水荒漠、苍凉美感的创造与发现;另一点是,他的山水画的非现实化的形态,马刚是位关注现实的画家,而他的创作却不是现实的照搬与摹仿,他把孕育了他生命和艺术的西北高原提升到对生命坚韧、沧桑与美感厚重、朴拙的象征与肯定。在笔墨上,他以非唯美的方式高扬生滞与粗犷的生命精神,使画面中漾溢着一种可贵的单纯与本质精神,弥漫着一中内敛之气;散落在画面上的丘陵、丛林、屋舍等意象都统归于一种审美理想,可以看出,作为作品内在结构支撑总体的是画家的情感,这不仅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并把一切建立在情感的抒发上,即在写意中实现精神的漫游。
 
 

 
于马刚来说,以写意为艺术取向,在事实上是与审美理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的。当然,它的意义更多的还在于审美领域,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最高企盼和愿望。而且,西北高原风情中的情与景、景与物,都可以理解为生命永恒的象征,也就是说,画家要在貌似贫瘠的荒漠与丛山之中,恢复一种生命的活力,并在一种时间的逆转中让它回到原初状态,在悲剧般的情景中重返生命的乐园。
 
 

马刚作为一代走向成熟的画家,自信地坚守着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他象一位跋涉者,在“写意”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故乡尽管贫瘠,却是他眼中不同寻常的诗意之源,并时时召唤着他的心灵;严格的说,他的创作并不总靠成规的导引,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受自己心灵深处的驱使,并一任性情呼唤,表里一致地书写自己的心声和情感。

 

这就是马刚的艺术思考和他作品的引人瞩目之处,应该说,他提供给我的很多可贵的启示。

 

文章节选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