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杏坛艺拍赵国柱精品专场

2016-08-01 16:18:58



赵国柱,山西平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政府文史馆员,首批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书法》、《书法报》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担任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百强榜”,首届中国书坛“风云榜”,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硬笔书法大展评委。2015年起先后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和上海朵云轩举办个展。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 赵国柱》等。





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赵国柱

鉴真大师刚剃度时,做行脚僧(出寺化缘)。做了一些日子便觉疲累,不想再做。一位高僧问,你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还是愿意做一个弘扬佛法的大师?鉴真说,当然是后者。

高僧一笑,领他走到寺前,正值大雨如注,眼前道路泥泞不堪。高僧说,你昨天走过这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鉴真说,昨日阳光灿烂,道路坚实平坦,我怎么能留下自己的脚印呢?高僧说,你现在去走,就可以留下脚印了。



“不履疾风骤雨,脚印全无意义。苦难中的行走,才使脚印有了价值!”高僧一番解释,鉴真禅心顿悟。

故事的道理十分通晓简单,它表述了人生是一个必须的“苦难”过程,非“苦难”构不成完整人生。可人总希望自己一生顺畅坦直,幸福快乐。但这只是希望。人,坠地行世,一如长河出峡,其无限风光,正在于岭转峰回,曲曲折折;正在于波推浪涌,起起伏伏。可以这样说,人生的意义原本如此。



应该承认,就其“苦难”的认识而言,人性中存在着两个弱点:一是不愿意经历“苦难”,总愿意自己被“幸福”簇拥着,“及时行乐”就是其派生的一个消极思想;二是不幸遭遇了“苦难”后,这便成了沉重的包袱,时时在心,在精神上形成一个长久的困厄。其实,第一个问题并不是问题。因为人生如逆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艰难、困苦、坎坷、波折,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只不过是多与少、轻与重的区别罢了;第二个问题才是关键。人怎样认识“苦难”并使其转化,从而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


 
清代蒋坦在他所著的 《秋镫琐忆》中有一段话:“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一二耳!”这段浅白的文字,令我每每读来总是感叹:这是认识人生短暂的最为极致的语言。意思是人即使活到百岁,其中被“梦寐”“愁病”“襁褓”“垂老”一次次地予以减掉一半,而有效的人生岁月,不过十一二年。
       
这使人悚然并警醒,“十一二”年,真如白驹过隙。



若我们再沉溺于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红尘滚滚,不得其出,人生就不能从物性的层面向知性的层面跃升。“致知在格物”,这句出自《礼记》之语,所说正是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自由自在要得于物事上的体味体察。
 
       
人生的“苦难”是一个过程,但更是一种境界。当一个个的“苦难”过去之后成为记忆时,百般咀嚼,萦绕于心,这“苦难”便升华为个人的财富。其不仅仅沉于“肝肠寸断”,同样也会激起“荡气回肠”。岁月磨砺使人成熟,我们习惯称之为“过来人”。这“过来”二字,体现出的就是淡定与从容,尽管“苦难”的回忆或许伴有泪水,或许伴有心痛,或许伴有伤痕,但却同样伴有痛快淋漓,伴有心灵净化,伴有神清气爽。不敢说禅心,不能说至境。只说“苦难”对于人的心灵洗礼,至真,至淳,至清,至爽。




众家评说:


 

刘艺
国柱草书源于传统又借鉴今人,涉猎广泛又自出心裁,尤其将章草之拙朴融于今草之灵动,更有独到之处,更显格调高古。此等成就非但得自勤学苦练,而且源于天资敏悟,两者相加,持之以恒,充实文化,必有大成。

 
何应辉
赵国柱之书融章入今,以小草见长,得浑融活脱简净之美,格调脱俗,不染时弊,於右任先生之草多所会心,此亦殊为不易也。


张旭光
国柱有英气。缘于平素生活有一份书法神采之氤氲。有理性。深谙书法规律。长期临池不辍而积沙成塔。有境界。深入章草之古韵,追摹于右任之碑贴融合。超乎平俗,近乎山林之气也。有担当。沉浸传统,耽之经典,人文精神得以升扬。潜移默化,提升责任,推动工作。华夏复兴,正待文化俊才。国柱之文化砥砺,或将有冀于国之一柱者乎。

朱培尔
赵 国柱于书法成名已久,但仍着意于古代的名碑名帖,难能可贵!他的鸿篇巨制,写的大气磅礴,除了有强烈的节奏感以外,字形与章法的取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貌,在痛快淋漓之间显现厚重与浑然,在潇洒生冷之中隐含古拙与苍茫。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以亲情与感悟为主题的手札,内容情之所切,书法委婉动人,国柱以他 见长的章草或小草,一点一拂之间,既见情性又不失文采。尤其是用笔的精到与书写过程的轻松,在当代章草书法家中是不常见的,能够具有文人情怀把情感与情绪 融入其中书写的就更少了。我想当代书法所缺少的正是国柱这种把书写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与书法艺术的探索圆通。




田树苌
国柱吾友,铁骨铮铮,从政处事,正道直行,挚爱书法,取法至勤,上溯汉魏,下迄明清,诸体皆善,行草最精,朴厚老健,古拙空灵,神气飞扬,豪放雄深,已臻高境,不懈攀登,束装待发,再踏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