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名家推荐|李胜洪:永恒的艺术——我的书法观

2014-11-16 14:06:37
 
 
(视频简介:李胜洪 自为我在)

 
个人简介:
 
李胜洪,字白,号坌翁、养心堂主。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资深评委。

 
  其作品以楚人的浪漫、简约、自然为抒情特征,追求洒脱俊逸的笔墨表现和艺术的“中和之美”,“以清新而沉雄、飘逸而隽永的艺术格调而在当代书坛独领风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入选各种辞书典籍、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还被中南海、全国政协、人民大会堂以及中国美术馆等美术机构、博物馆征藏。
  近年来潜心学术研究,出版《中国书法》、发表《法无定法》《当代书法的艺术性思考》等个人专著和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因成功组织申报“中国书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重要贡献,两度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永恒的艺术——我的书法观
 
文/李胜洪
 
书法,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神奇梦想。而什么是书法,正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从幼年自家乡受教于乡贤、开始描红临帖算起来,我与书法结缘已有半个多世纪。时光流逝,我不管在哪里、干什么,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并不是因为目光远大、矢志不渝,而是因为书法的无穷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书法,其中实在是涵括了太多太多;好比是太阳的光芒,肉眼看去似乎只是白色,然而透过棱镜细察、实则包含世间一切色相……还因为书法是我的生命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感悟与诉说,这种关联使我一直以书法而不断追寻着生命的意义。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举国上下、从古到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唐宋以来的历朝历代皇帝几乎都是其忠实的“粉丝”,这成为仅仅在中国才独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当我们欣赏其“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行书、吟咏其“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千古名句时,一股穿越时空、古与今同的超然情怀自当油然而生。是美妙的书法艺术与文字组合,把我们带入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


(接受法中文化交流大使奖)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指出:“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这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书法的本质,即书法家文化积淀、传统功力、审美取向暨内部精神世界的物化、外化。我们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所以书法会因人而异。

 
(“中国书法”申遗新闻通报会)

 
顾名思义,书法当然是一门特别重视和讲究“法度”的艺术。不同的书体,各有各法。执笔有控笔之法,行笔有运笔之法,间架之内有结字之法,整章谋篇有布局之法;庙堂有经典精研之法,江湖有简易便捷之法。而各种法度又有细分,甚至一横、一竖、一点、一撇、一捺都能说道出个方法来。由此足见“书”与“法”之间的血肉关系。正是前人立法、知法、守法,才促进了艺术生生不息的发展,而产生出无数让我们至今读来仍然会激动不已的书法名作,当然还有那些如“羲之换鹅”、“颜筋柳骨”、“颠张醉素”等脍炙人口、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书法故事。
  但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书法亦然。故“守”与“破”、“法”与“非法”永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私以为,古法形成之前断无成法,而创新必然是相对于既有之法而言。其理由有三:首先从个案来看,假如没有钟繇、张芝、卫铄以及“汉魏以来诸名家”传承古法并创造,便不会产生晋代“二王”;如果没有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全然突破隶书笔意,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也不可能成为彪炳千秋的“圣人”。再则就技法而言,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其发展主要靠书法家个体创造。如笔法有蔡邕的飞白笔法、王羲之的“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外拓”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都是在传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通过勤学与精思所独创之法。其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今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与古人相比对于事物的看法、认识自然会有所不同。新美总是被不断发现,新的规律也总是被不断总结出来,而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故古往今来,“笔墨当随时代”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刻砚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法艺术创作,除了取法古人之外,概如唐人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即把自然的美间接地转化为艺术的美,需要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其中,人生的阅历与感悟尤为重要,还必须认识到心、手、眼的关系。“法度”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究竟还是属于“形而下”的范畴。“手”决定书法的形态,“眼”决定书法的品格,“心”决定书法的境界。“书无意于佳乃佳”,是宋代大文豪、的书法家苏东坡的名言。指的是真正有价值、意义的书法作品,本质上不应含有任何功利主义色彩。唯有远离世俗的喧嚣与种种诱惑,冷静、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从而艺术性地表达对生命本身、对外部大千世界的基本看法与切身感受。淡泊名利、无拘无束,才能够真正求得心灵的自由解放和技术的充分发挥。直逼内心写来、一任天成,才是书法创作的最佳状态。书法,是从心里宣泄、流淌出来的东西,有如书写者的灵魂在自由地舞蹈。



(现场创作)


 
  毋庸讳言,我崇尚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其妙不可言。中,即适中,不激不沥、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狂不怪之意;和,即平和、随和、契合、融合之谓。晋代以“二王”一类书风为代表的神采焕然,向被书法家奉为“中和”美的极致。于是,对于我来说,将其风格样式作为基点而展开创作格局的开拓与构建,则是顺理成章的审美取向。简而言之,也就是莫言先生所说的“既好看、又自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书法艺术评判标准。
  “求得百家米,熬成自家粥”。我多年来、苦心孤诣地去追求独特书风的艺术语境是:一是注重线条质感与形态变化,以楚人的浪漫、简约、古朴自然为抒情特征,努力融合现代情感与传统笔墨精神;二是对作品的整体观照,既使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点、线、面体现出有如生命状态般的诸多变化,又努力保持彼此的和谐与平衡。三是追求一种洒脱俊逸的笔墨表现。力求思想、情感与书写内容的同一性,随情赋性、落笔纷披,表现一种淡然、率真而奔放的气质与风骨。
  书法是一门永恒的艺术。天不存,道亦不存。面对历史,我们感怀古今,叹人生须臾、大江滔滔东去,万物终将灰飞烟灭……而唯有艺术、灿烂辉煌的书法艺术将与世长存,永远昭示着一个神奇无比的精神世界。


 

作品欣赏:


 
 
行书小品残本——兰亭序
 

 
篆书横批——“和畅”

 

行书小品“自有我在”

 

楷书竖幅——王维《终南山》

 
 
行书“与有、从无”对联

 

行书扇面三幅——古人诗句
 
 
 
行书横幅——屈原《鱼赋》

 
 
篆书四条屏——临《石鼓文 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