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页 | 在线咨询 欢迎您来到杏坛美术馆

安徽省书画院院长王涛先生参观北京杏坛美术馆

2014-05-16 16:03:20

2014年4月29日下午,王涛老师一行等人来到杏坛美术馆,参观了“到真实处——石开书法新作展”,并畅聊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希望杏坛结合自身的有利因素,发展的越来越好!


 
境由心生,画由心造(节选)

文/张晴
  文如其人,是一种对文人内外和谐的最高评价。画家亦如是。
  王涛的画,无处不流露着美好之意。人格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笔者发现,凡王涛笔下出现的女人,每一个都很美,甚至连《山鬼图》中的山鬼,也很漂亮很美。这与有些画家,极力用夸张的手法把女人画得丑陋而龌龊,形成了截然的反差。由此可见王涛对于美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之所以把女人都画得那么美,完全出于内心对女人这种弱势群体的理解、怜惜与尊重。
 

 

艺术是美的象征,艺术之所称其为艺术,至少因为它美或传递一种跟美有关的信息。心中有什么,表达出来的就是什么。这与心中有佛,你自己就是佛是一个道理。尽管当今社会有很多的丑恶,乱像环生,但你还是能够从中发现美,发现真与善,这就是一种境界。笔者有位闺密大姐,她有位很自负的画家朋友,他画的画,全都表现的是生活中丑陋的阴暗面,基调十分消极、萎琐,大姐在发表她对他的画的观感时,很痛苦又很精辟地说:“你这也叫艺术?一点儿美感都没有。看了你的画,我就忍不住会想起我这辈遇到的所有倒霉事儿。”由此可见,人们欣赏艺术,最简单又最终极的追求,至少是奔着美感去的。



王涛认为:一个画家,不能为名而画,更不能为利而画,不能画得一点美感也没有。作为画家,如果没有了美的感觉,没有了对艺术的追求,那就什么都没了。作画,应该与画家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民大会堂曾请王涛画一幅画,他思来想去,最后画了一幅《张英诗意图》,取材来源于安徽桐城一个古典故事。为什么选这个题材呢?王涛有他明确的主题思想:
  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在康熙年间是朝廷的大宰相。当时,当地有一个姓吴的地头蛇,跟张英家是邻居,大家都在造宅子互不相让,后来矛盾激化,张英家里人愤怒之下就一纸书告到北京,随后张英就给家里人回写了一首诗,诗的内容是: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了这首诗后,明白老爷子的思想是:做人要互让。就把自家的墙根主动向后退让了三尺。结果,吴家的人知道此事后,心想:人家家里,有人在京城做大官,都能这样退让,更何况我们呢?于是,他们也向后退让了三尺。由此传为佳话,才有了今天这个感人的故事。

作品赏析:



张英诗意图

 

  王涛说:“我不喜欢人与人之间老搞斗争,争权得利,你死我活。其实,互相谦让,才是中国人最大的美德,这对创建和谐社会也是很重要的,和为贵,大宰相张英的这种高风亮节,给我们现代人做了很好的榜样,所以我就选了这样一个题材。我觉得,一个人,无论是做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那么狂妄自大,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谦卑,谦谦君子,我觉得也是中国画家应该具备的一种很好的美德。”
 


竹林七贤图


  在王涛眼里,退让、谦卑都是很好的美德,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依着这种美德去做的。
  王涛沉默时的形象,有时候看上去匪气十足,很像黑道老大。对此,王涛说:“别人有时候也这么说,如果当初我入了黑道,可能真是老大。可惜我心太软,黑不起来。”说着,他半张着嘴,笑起来,笑容竟然是一副憨憨的样子。顿了顿,他又说:“其实,在家里,我就是排行老大,下面有五个弟弟妹妹。我们感情都很好,大家相互之间很和睦。”
 


踏歌行

 

  家和才能万事兴。当年,“老屋”被推倒后,新建起的楼房,漂亮而宽敞。可是,王涛把所有的房产,一分都没要,全部让给了五个弟弟妹妹们。他唯独留下的,就是从推倒的“老屋”废墟中捡起的一个窗棂,作为对“老屋”的纪念。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泾川查济村置下了一处古宅,随后,他把“老屋”遗留下的那个窗棂粉刷一新,并在窗棂正中间的方格中题写上了“德乐园”三个字,于是,“老屋”的窗棂就变成了一幅古朴的画,悬挂在画室的墙上。那便是他对“老屋”永恒的感激与怀念。这就是王涛做人的尺度,更是他当老大的胸襟。
 


醉八仙图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感恩”,列为做人的一种智慧,王涛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到位。回顾自己的成功,在王涛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当年他在报考浙江美院研究生班时,为他开了绿灯的恩师李震坚。几年前,当他得知师母欲为过世多年的李震坚先生出一本画集,苦于筹措不到足够的资金而发愁时,王涛立即把此事接过来,然后全力以赴,四处奔波,找人说情、请人吃饭、筹款、联系出版社和印刷厂等等,直到画册最终出版。他常常饱含感激的对朋友们说:“这个世界上千里马多,伯乐少啊。当年如果没有我的恩师李震坚,就没有我王涛的今天!”
 


白发三千丈

 

  实际上,王涛的感恩之心无处不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有他的捐画义卖之举。安徽红十字会和省电视台还有他的作品拍得41万捐款记录。他对阜阳曾给予他的那些生活苦难,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并把对当地人那种善良、豪爽、淳朴的喜欢和悲悯之情,用感恩的心情,真挚的表达在他的画中。
 


最后一碗炒面——周恩来在长征途中

 

  关于做人与作画的和谐统一,王涛特别提到了他们曾在北京整体亮相的老中青三代画家团队,他说:“当今画坛,有太多的画家处在极度的浮躁与轻飘当中,很多人的作品,直接反映的都是急功近利的‘我’,给人很粗劣的感觉。我们‘黄山风’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正是因为所有作品中,看不见作者急功近利的浮躁,相反看到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善美、率真、高雅、清新、豁达、亲和、隽永的诗意,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因为,26位作者,大都毕业于知名的高等艺术院校,有着较高的艺术素养、扎实的笔墨功底和真诚刻苦的创作态度。他们不攀比,甘于贫穷,默默无闻专心创作,他们在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中,付出过太多的努力,所以他们成功了。我觉得,他们这种专注于艺术的精神,其实是这个时代很需要也很值得呼吁、提倡和推广的精神。”
 


喋血—先祖倪映典庚戌广州起义图

 

  对于时下书画界浮躁的攀比景象,王涛不无感叹地说:“现在画界都在怎么比?你一平尺一万,我一平尺两万,这样攀比,迟早把书画市场搞砸了算完。你怎么不和和艺术大师们比?因为不可比拟,差距太大。你一个画家,怎么可能成为富人甚至富豪?你总得一笔一笔画出来,永远不可能像商人似地日进斗金,他随便搞一个小项目就可以赚几千万,你画一辈子画又能挣多少?你到底又需要多少?所以呀,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正确的思路很重要,拥有平常人的心态更重要。安心做学问,把画画好,多少年以后还有人喜欢你的作品,还有人在寻找你的画,像黄胄那样,大家说到你时多少有几分尊重,这样不是很好吗?”
 


明月几时有

 

  用平常心,安心做学问,把画画好,最终赢得别人的几分喜欢和尊重。这,就是王涛的做人,更是他的艺术境界。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八个字:境由心生,画由心造。